發布時間:2023-08-25作者來源:金航標瀏覽:2725
芯片和薩克斯管,有什么共性關系?最近幾天學習北大王緝慈教授的《創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找到了一個意外的答案。
當前最大的芯片制造企業——臺積電,起家的時候就是靠著中國臺灣工研院作為技術專利與研發人員的主體。一戰成名,這讓工研院名聲大振。
但實際上,工研院在造芯的時候,也在造薩克斯。
臺中市后里鄉是世界薩克斯管的主要供應之地。這里主要是務農的人口,上個世紀80年代的全盛時期,臺灣每年產出的薩克斯風約五千多支,產值近十億元。全球有三分一以上薩克斯來自臺灣,其中七成產自后里鄉。
造就后里鄉的薩克斯繁榮的是一個創立連昌樂社的企業家。“能人經濟”是一種產業地理的發源現象,是一個區域經濟集群初創最明顯的特征。
在我的老家山東威海文登這個“西洋參之都”,同樣也有著能人傳奇。一位鄉土農民硬是靠著從煙臺帶回來的八顆西洋參種子,造就了一個本土產業。“文登西洋參”的皂苷含量——西洋參最重要的成分,超過了美國威斯康星州的西洋參——當年 “記住這只鷹”的廣告極大地普及了人們對西洋參的認識。
大陸薩克斯產業的興起,使得后里鄉的薩克斯制造受到極大的沖擊,很多企業關門或者遷移大陸。就在這個時候,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出現了,帶來了產業升級的新力量。
工研院的做法,看上去并無太多奧妙,都是工業領域最常見的事情。就像是一個庖丁解牛一樣,工研院主要是從工藝流程,以及關鍵零部件和材料開始。
首先就是解決標準化的問題。薩克斯有300多個零部件,歷經20多道工序,從大喇叭口到小螺絲帽,各有流程不同。從黃銅原材料到加工為成品薩克斯,至少需要1個月時間。由于薩克斯構造復雜,雖然部分工序可以用機器設備輔助,但80%工序需要手工制作完成。比如拋光、焊接、噴漆、組裝等。
工研院將這些工序分解開來,實現生產標準化。
以前后里鄉都是手工制造,并無標準化的生產流程。那是一個匠人的英雄時代,雙手搞定天下事。然而隨著工業化的崛起,英雄主義的身影正在淡去,工業化思維才是化陳舊為神奇的真正魅力。
為了解決音質問題,工研院的機械所一開始從材料加工入手,著手解決黃銅的電解拋光技術,分析銅與鋅的最佳比例。同樣對于內拋光不到位的問題,改用電著涂裝的技術,來提升薩克斯的質感。
除了加工之外,能否本地化發展當地產業,也是一門關聯技術。當時的銅材、小羊皮,簧片和吹嘴等都要從日本進口的現象。
于是,機械所,開始材料所合作,聯合開發出一種新的黃銅材料,使得本地銅材料企業可以供貨。這大大激活了后里的知識網絡,使得一個鄉鎮的供應鏈能力開始振蕩放大。
同樣在這里,利用本地竹子開發的簧片,也能夠很好的利用本地資源。
有制造,就要有測試。
為此,工研院建立了一套檢測規格和開發音色音準的檢驗系統。但如何建立昂貴的實驗室,
Copyright ? 深圳市金航標電子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7113853號